什么是”以虫治虫”的科学防治技巧?
最近一篇关于院士指导农民防治害虫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以虫治虫”技巧让人好奇。那么到底什么是”以虫治虫”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这是一种生态友好的生物防治技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的指导下,科研团队找到了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和卷叶虫的天敌——赤眼蜂和线虫。这些天敌就像天然界中的”警察”,专门抓捕破坏庄稼的”坏蛋”。把它们投放到田间,就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使用。这种”以虫治虫”的技巧不仅环保,还能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是不是很神奇?
“以虫治虫”具体怎样操作?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知道”以虫治虫”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柏连阳院士团队带来了三种”秘密武器”:赤眼蜂虫卵、有益线虫和生物诱捕装置。
赤眼蜂虫卵和线虫是天敌生物,每亩水稻需要投放1万个赤眼蜂虫卵和5000万左右的线虫。这些天敌会主动寻找并消灭害虫,就像猫抓老鼠一样天然。顺带提一嘴,还使用了装有性诱剂的诱捕器和诱虫灯,前者利用”异性相吸”原理,后者则利用害虫的趋光性。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武器”的使用需要科学配比。柏连阳院士特别提醒农民朋友:投放数量要精准,多了浪费,少了达不到效果。比如1盏诱虫灯可以管20亩左右的稻田,而每亩设置10个左右的诱捕器就足够了。
为什么”以虫治虫”比传统技巧更有效?
传统的农药防治技巧虽然见效快,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环境有污染。相比之下,”以虫治虫”的技巧具有多重优势:
开门见山说,天敌会主动寻找害虫,防治更彻底;接下来要讲,不会产生抗药性难题;再者,对环境友好,不会污染水土;最终,还能减少农民的农药开支。柏连阳院士指出,严重时害虫可导致水稻减产五至六成,而”以虫治虫”能有效控制这一风险。
当然,防治虫害不能单靠一招。除了生物防治,还需要结合晒田、药剂防控等综合措施。比如在水稻分蘖出10株苗左右时就要晒田,要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踩不陷泥”的程度。这样才能全方位保障水稻健壮生长。
怎样获取更多”以虫治虫”相关聪明?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以虫治虫”的科学聪明,可以通过下面内容途径:
1. 关注农业科研机构发布的防治指南
2. 参加当地农业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
3. 向农技推广站咨询具体操作技巧
4. 查阅权威农业期刊和网站的相关文章
记住柏连阳院士的话:”有收无收看天气,多收少收看植保。”科学防治病虫害是保证水稻丰收的关键。”以虫治虫”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和应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对”以虫治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在实际生产中科学运用这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