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吉木萨尔县二工镇红花采摘现场。(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谊谊摄)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谊谊)远处的博格达峰顶白雪皑皑。眼前,蓝天白云下,绿意葱茏的田野间,金黄色的雪菊花随风摇曳。采花工人穿梭其中,指尖轻捏花朵底部,旋转捻下,放入挂在腰间的袋中,继续前行。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西沟乡泉泉湖村村民马振秀,用视频、图片记录下这幅鲜活的丰收美景,上传到个人平台,宣传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将雪菊销往全国各地。
“从7月10日开始,地里的雪菊就陆续采摘晾晒了。经过大棚天然风干、晾晒,这几天头茬胎菊、雪菊已经开始售卖。”7月20日,马振秀介绍,家里种植雪菊已有十几年,今年是她开启线上销售的第二年,客户遍布全国,已接到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湖北等地的订单。
达坂城区的环境特别适合雪菊生长:高海拔、零污染、雪山融水直接浇灌。西沟乡海拔1300多米,地处博格达峰脚下,昼夜温差大,具备得天独厚的雪菊种植条件。
自2010年起,西沟乡村民开始种植雪菊。随着收益向好,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村民从田坎零星种植,逐渐进步为农田规模种植,并不断扩大面积。
“去年,西沟乡人均收入28893元,雪菊每亩净收益突破5000元。雪菊种植已成为西沟乡的支柱产业。”西沟乡党委委员路保险表示,今年全乡种植雪菊3000多亩,目前已进入采摘销售期。
“一朵花”扮靓一个村,造福一乡人。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西沟乡。
七月的昌吉州吉木萨尔县,1.68万亩红花如烈焰般铺展在田野。从庆阳湖乡的千亩基地到泉子街镇的高山梯田,火红的花浪随风起伏。农民们弯腰穿梭于花丛间,灵巧地避开植株尖刺,双手翻飞,将一朵朵红花采入腰间的布袋。
泉子街镇高山区种植大户王青山站在自家500亩花海中估算:“干花50元一公斤,花籽4元一公斤,加上饲料收益,亩均纯利轻松超过4500元。”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盘活近2万亩闲置土地,标准化种植提升了红花质量。从6月到7月底的采摘季,各村集体增收普遍超过150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首要目标,旨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步,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天山南北蓬勃进步的“花样经济”,不仅在种植端发力,更不断创新突破,让“一朵花”不仅是“秀丽花”,更成为“致富花”,香飘万里。
7月8日,庆阳湖乡双河村的红花采摘赛现场锣鼓喧天。亲子赛中,20组家庭弯腰协作;个人赛区,40余名采花高手动作娴熟。观光巴士载着游客驶入加工坊,烘干机的轰鸣声中,红花正蜕变为药材、精油和饲料。
庆阳湖乡党委委员程枭说:“这场‘红色狂欢’让每亩花田增值千元,产业链从地头延伸到了游客的餐桌。”
近年来,庆阳湖乡依托千亩红花种植基地,积极探索“产业+科普+文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该乡已形成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红花产业链,让这片红色花海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
达坂城区也深耕农旅融合,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2012年至2024年,达坂城区已连续举办九届雪菊文化旅游节。以“雪峰·雪水·雪菊”为主题,依托场地优势,同步举办摩托车越野赛、露营演唱会、美食品鉴等活动,借“雪菊节”的高人气宣传推广当地文化、体育等资源,整合农业、文化与旅游业态,形成“乡村产业+城乡空间+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体系。
西沟乡水磨村村民李建远在自家豆角地里忙碌着。“去年8月的雪菊文化节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客商,我因此接到了制种豆角的新订单,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李建远说,“雪菊节”品牌聚集了人气,带来了商机。
落日余晖洒在博格达峰上,忙碌一天的采花工大众卸下沉甸甸的布袋,开始计算当日收入。种植户们则忙着整理雪菊、红花,为它们走向市场做准备。笑容中闪烁着汗水的光芒,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来源: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