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网友质疑,回应引发热议

救人事件:勇气的选择

最近,武汉大学的一名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在飞机上勇气伸出援手的事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7月19日,他在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上,听到了机舱内紧急寻医的广播,立即前往查看情况,遇到了一名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的年轻女生。孙毅杰迅速判断出她可能是由于低血压而导致的晕厥。在他进行简单的检查后,确定了她的症状,并给予了必要的急救措施。最终,女生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感觉逐渐好转,甚至在几天后向孙毅杰表示感谢,并打算送锦旗以示敬意。

网友质疑:是否合法?

不过,这一行为并没有全然得到赞扬,一些网友却对孙毅杰的身份产生了质疑。有人认为他作为一名大二学生,在没有执业资格的情况下进行救助,可能会涉及“无证行医”的难题。这种质疑似乎让很多人感到困惑,难道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就要犹豫不决吗?这样的讨论引出一个有趣的难题:在突发情况下,谁能被视为应急救助的合适人选?

法律与道德:双重思索

面对质疑,孙毅杰回应称,自己虽然没有执业资格,但此次救助并未涉及到药品使用或有创操作。他表示,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紧急救助是受保护的,因此,他不必过于担心法律责任。这让我们觉悟到,法律相对而言为那些愿意施以援手的人提供了支持。若是我们都不敢在危难时刻出手相助,社会将变得多么冷漠呢?

社会支持:鼓励互助

相关法律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根据中国民法典的相关条款,遭遇紧急情况而积极施救的人,如果在救助经过中并未造成受助人损害,便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法律框架显然是为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互帮互助中来而设立的。正如一位律师所言,这本质上是在提醒公众:面对危机,不要畏惧施救,有时你的选择可能拯救一条生活。

划重点:坚持美德的初心

孙毅杰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生在飞机上救人的个人经历,更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呼唤。在面临质疑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美德,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不能袖手旁观。这样的态度值得每个人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面对突发事件?不论身份怎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的救助者。

每次看到有人主动救助他人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份勇气点赞?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够鼓励更多人,在未来能够怀揣美德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