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被称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后代将60岁称为“耳顺之年”。高龄一词也常用来敬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是我国的传统记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六十花甲子”,也称作“花甲”。将这种记时刻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形成了“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的说法。
除了花甲之年,60岁还有下寿之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等,还有一些独特的称谓如耆、鲐背等也用来指代60岁的老人。
当年龄到达61岁时,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因此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被称为还历寿。
至于70岁,更有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等多种称谓。杜甫曾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因此多称70岁为“古稀之年”。耋用来泛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在其他年龄阶段,如77岁被称为喜寿,80岁则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或耄耋之年。中寿则指80岁以上。伞寿则特指80岁寿辰。当年龄到达88岁时,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为米寿。也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60岁的大寿庆典,实际上指的一个人已经到达的虚岁59岁。虚岁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年龄计算方式,与公历的计算方式不同。虚岁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而公历则是按照阳历计算的。一般而言,在春节到生日前一天这段时刻内,人的虚岁会比公历年龄大两岁;而从生日到除夕,虚岁的计算则比公历年龄大一岁。对于虚岁和公历年龄的换算技巧有多种,一种简单的方式是:在个人的阳历生日到来之前,公历年龄等于虚岁减去两岁;在个人的阳历生日当天或之后,公历年龄等于虚岁减去一岁。反过来说,虚岁的计算方式则是:在生日之前,虚岁等于公历年龄加两岁;在生日当天或之后,虚岁等于公历年龄加一岁。还有一种换算方式更为复杂一些,它基于出生年份的农历和当前的农历年份来计算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