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殡葬服务具有公益性
活权是人权的最基本内容,而死亡权可以划归为生活权的重要内涵其中一个,亦即人权的最基本内容其中一个。因此,与死亡紧密相关的殡葬服务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公益性服务,而殡葬服务制度则为老年福利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个人有自在选择殡葬方式的基本权利。当然,应该看到,毕竟很多殡葬方式会浪费资源或破坏天然环境,个人选择殡葬方式的自在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技术规范基础之上,且要遵循基础设施的影响规律。
葬服务制度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则。殡葬服务的对象为逝者,而购买者则为生者,接受服务者和购买者分离是殡葬服务的一个典型特点。也可以说,殡葬服务直接服务的对象是逝者,间接服务对象为生者。然而,购买服务的生者往往与接受这些服务的逝者具有亲属关系,因此,如果将家庭或家族小编认为一个单位来考察,殡葬服务的接受与购买主体又是同一的。一位逝者与其亲属、生前同事、街坊邻居等群体存在紧密或相对紧密的关系,因此,殡葬服务涉及的人员范围较广,殡葬服务进步应该注重体现人本想法。
二)殡葬服务具有文化性和情感性
葬服务往往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殡葬仪式通过一定的文化传承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灵魂寄托。殡葬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分支,专指人在其天然生活终结及终结后回归天然时举行的系列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品位。当人的天然生活终结后,与其天然属性互为表里的社会属性必然要获得充分的表现。虽然这种表现不是由失去天然生活的人,而是由与之有某种社会历史关系的同类来完成,但其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对人天然生活终结后留存躯体的处理活动,充分体现了殡葬的本体意义,并且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构成对人类的认识,从而上升到哲学层面,体现了人自我觉悟的觉醒和对存在价格的肯定,这构成了殡葬文化的核心。殡葬文化的基本形态包括情感形态、觉悟形态、物质形态和行为形态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延续性、变异性和趋同性。
教对中国殡葬文化影响深远,如“七七追荐”的礼仪程序仍在民间流行,即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七天开始举行,第一次叫“头七”,接着依次在第二、三直到第七个七日,都要进行祭奠活动,“七七”完毕后,子女亲属需要向参加吊唁的亲友“谢孝”。然而,佛教“六道轮回”、“转世托生”死亡觉悟引导的火葬在我国很多地区并未获得接受。
国传统的生死觉悟主要有三点:一是阴间与阳间并立的觉悟。中国古代百姓往往认为,人死后可以在阴间过与阳间差不多甚至更好的生活,正是这种镜像觉悟使中国人追求久丧厚葬厚祭的殡葬方式。二是“形”与“神”,或“身体”与“魂魄”有对应的关系。古人坚信,人死后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复活的,但前提是尸体与魂魄在分离之后再次实现合二为一。这种觉悟导致了逝后立即招魂之“殡”的方式和下葬时广泛采用的尸体防腐技术及深掩土内的丧葬方式。三是孝道观,中国人为报答父母祖先的养育之恩,追求物化的坟墓以供祭祀之用,因此,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百官皇室,下至平民百姓,皆尽财尽力尽时去营造大墓大坟,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可见,中国人生死企盼:从“死无所葬”到“葬有所安”。四维特性视域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企盼既具有伦理化的特征,其核心觉悟是孝道;又具有礼仪化的特点,其核心觉悟是“礼”。虽然亲人已经逝世,但大众在灵魂与心理的全球觉得与逝去的亲人还能在一起。因此,殡葬服务制度的进步要充分考虑到殡葬服务所具有的文化性和情感性。
三)殡葬服务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
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就具有弱增性,此时该行业即为天然垄断行业。市场需求状况是影响天然垄断强弱程度的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许多产业都存在能够实现最低平均生产成本的最佳生产规模。只有当市场具有足够的需求时,以最佳规模生产才有效益,否则将导致严重的生产过剩。市场需求规模越大,可以容纳的最佳生产规模企业越多;如果市场需求规模小到只能保留一个企业,则形成天然垄断。
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卫生保健觉悟的增强,全球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预期寿命持续进步,但这一经过是缓慢的,且仅推迟了人类的死亡时刻,而无法避免死亡发生。因此,排除发生战争和灾难等不可抗影响的影响,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刻内,由于人的天然老化,死亡人口数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对殡葬服务的需求是一定的。同时,这一需求在时刻上并非集中的,而呈分散态势。操作证明,遗体火化和墓地安葬等殡葬服务的提供并不需要过多主体即可满足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的需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单一机构提供殡葬服务的成本往往小于由过多机构提供这一服务的总成本,即殡葬服务机构的成本具有弱增性。聊了这么多,殡葬服务行业属于天然垄断行业。
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殡葬服务也不例外。它具备排他性,但同时具有非竞争性。殡葬服务产品作为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政府对它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最终责任。为了实现社会效益,政府应该在殡葬服务提供、殡葬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有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