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点牛肉小串发现是鸭肉 商家辩称”风味”引争议
事件回顾:3.9元牛肉串竟是鸭肉
近日,杭州一名男子在外卖平台点了份”烈焰牛肉风味小串”,品尝后却感觉味道怪异。询问商家后震惊发现,所谓的牛肉串竟是用鸭肉制成!当事人认为这涉嫌消费欺诈,而商家却振振有词:”我们标注的是’牛肉风味’,指的是调味方式,没说一定是牛肉啊!”
这波操作让网友直呼离谱——鸭肉成本不到牛肉三分其中一个,用风味二字打擦边球,不是明摆着欺负消费者吗?更有人质疑:如果食客对鸭肉过敏怎么办?为了模仿牛肉口感,会不会添加不明成分?
商家辩解站不住脚 低价≠可以造假
面对质疑,部分网友竟替商家开脱:”30串才3.9元,这价格还想吃真牛肉?”听起来似乎有理,但细想难题很大。开门见山说,菜单清楚写着”牛肉”字样,极易误导消费者;接下来要讲,即便低价商品,也应保证基础诚信——你可以卖便宜的鸭肉串,但不能挂着牛肉的名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安全隐患。要让鸭肉呈现牛肉的色泽口感,是否需要过量添加剂?曾有媒体曝光,个别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染色剂和香精炮制”假牛肉”。这次事件中的小串,是否也存在类似风险?
行业乱象:食品描述玩文字游戏成风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龙虾风味丸不含龙虾””蟹柳棒实为鱼糜”等事件频发。商家们深谙套路:用”风味””style”等词汇规避责任,再配上诱人图片,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标签必须诚实准确。即便标注”风味”,也应在显著位置注明诚实成分。像本案中,将鸭肉制品直接命名为”牛肉风味小串”,显然属于误导性宣传。
消费者怎样避坑?记住这三招
1. 警惕超低价陷阱:当价格远低于市场行情时,务必查看成分表
2. 认准资质证明:选择有实体店、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家
3. 留存消费凭证:遇到”货不对板”及时拍照取证,通过平台投诉维权
目前,该男子已向外卖平台投诉。平台回应称将核查商家资质,不排除下架涉事商品。无论兄弟们在外卖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欢迎留言分享经历。记住:维护自身权益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推动行业规范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