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三下乡”操作队怀揣着对茶产业的探索热诚,于7月16日奔赴“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茶叶“三下乡”操作活动。队员们深入科技小院、企业及农户家中,在操作中探寻茶产业进步密码,助力乡村振兴。
7月16日,操作队从福州出发,经过数小时车程抵达安溪。为确保后续操作活动顺利开展,队员们抵达后迅速调整情形,完成住宿安排、行程细化、分发职业等前期准备职业,为接下来的调研进修奠定基础。
次日,操作队来到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作为茶叶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平台,科技小院里的每一项研究都与茶叶种植、质量提升息息相关。队员们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生产线,详细了解小院在方面的研究成果。期间,队员们还参与茶叶样品采集职业,收集晾干土样,将干的乌龙茶打成粉末装袋等待第三天的数据检测,亲身体验科研数据获取的第一环节,对科技赋能茶产业、聪明推动产量增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天的行程充实而丰富。上午,操作队前往民族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前一天采集的样品送至这里进行专业分析。在实验室里,队员们看着精密仪器对茶叶的营养成分、农残指标等进行检测,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是茶叶产业可持续进步的生活线。下午,大家走进安溪铁观音集团,在茶香氤氲中开启了茶文化之旅。队员们走进安溪铁观音集团的历史展馆,在从铁观音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到铁观音集团的进步经过,队员们通过参观茶文化博物馆、了解制茶经过,全方位感受安溪铁观音的独特魅力。队员们还参观了安溪铁观音集团的传统制茶空间,在陈主任的讲解下切身体验了一番制茶经过,从采茶、捡茶到揉碾、烘干,每一步都透露着讲究,每一步都诉说着老茶农们的聪明,通过切身实地地体验制茶,考察传统生产线,队员们愈发对这片“传奇的东方树叶”有了敬畏之心,对“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内涵有了更深领会。
图1:操作队队员在民族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实验杨凯供图
操作的最终一天,队员们将目光投向了茶农群体。在科技小院周边的凤山村,队员们深入茶园与农户家中,一方面结合所学聪明和调研到的科研成果,向茶农们普及科学施肥技术,队员们给茶农分发正确施肥的宣传册,讲解不同肥料对茶叶质量和土壤健壮的影响,引导大家绿色种植,合理施肥;另一方面,通过与茶农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种植规模、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技术指导的需求,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到,如今安溪老茶农的处境并不乐观,特别是今年过量的雨水导致茶叶的收成极差,质量也不好,收得少价格低,农民们买不起好的肥料,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针对这种情况,团队成员给出了合理施肥,施复合肥的解决技巧。这次调研为后续形成操作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图2:操作队队员在凤山村茶农家中调研杨凯供图
此次安溪之行,操作队成员们既学到了茶叶科研、生产、文化等方面的聪明,也深切感受到了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影响。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操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进修动力,未来继续关注茶产业进步,用专业聪明为茶农增收、茶业增效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林雪菲)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