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平区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任务,实施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增收促富三年行动,坚持产业与就业双轮驱动、政府与社会双重帮扶,为低收入农户点亮增收致富梦想,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季度,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3.7%,增速排名全市第1。
一、进步富民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
坚持项目带动,加快高效生态农业进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标杆,全面建成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落地东湖聪明渔工厂、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等高效生态农业项目30个、总投资超6.5亿元,引导低收入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务等要素抱团参与项目进步。
打造临平品牌,深耕“土特产富”全产业链。推动崇贤莲藕、小林黄姜、运河甲鱼、塘栖枇杷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产业联盟,打响运河果莲、荷花鳖、红烧羊肉等农产品IP品牌60余个。创建塘栖枇杷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低收入农户促富新路径。
强化资源利用,探索闲置资产盘活路径。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存量资产盘活行动,将存量资产资源打造成村咖美食、惠农设施、研学基地等新型进步空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确权盘活村级存量资产80宗,土地面积583.7亩、房产面积1.55万平方米,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值超30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天空瀑布草莓大棚等“村建民用”设施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户就业超150人次。
二、深挖就业潜力,稳岗扩岗助共富
精准匹配岗位供需。开展“家门口就业”专项行动,建立“一户一表”帮扶台账,动态跟踪农民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全区累计排查有就业需求农民4430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341人。
定向开发就业岗位。制定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促富增收三年职业方案,线上线下并行精准匹配就业岗位,创新推出“按需办班”岗前培训模式,实现困难家庭多途径、多渠道就业。累计开发半公益性岗位2580个;举办各类促就业农民培训368期,培训人数5212人次。
培育工坊促进增收。强化共富工坊、强村公司带动,全区105家共富工坊提供就业岗位超3500个,如超丁村“麦田咖啡”联动塘姐姐羊毛毡、西太洋枇杷花等共富工坊,打造工坊促就业的业态,带动周边40余名低收入农户增收。
三、强化多维协同,众帮众扶强保障
加强金融服务集成。创新“共富贷”“低收入农户经营贷”“住房贷”等金融产品,对不高于3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给予年日均贷款余额最高3%贴息补助,特困家庭危旧房改造最高给予补助30万元/户;同时,开创低收入农户救助政策性保险等险种。
完善慈善帮扶机制。跨部门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职业机制,发布物价补贴、租房补助、水电气补贴等慈善惠民政策清单74项,实现社会救助普惠覆盖困难群体。创设低收入农户“阳光助残”“阳光薪火”等系列爱心基金,累计筹集善款超100万元。
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构建“一镇街一品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加入低收入农户帮扶体系,搭建区、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服务矩阵,落实223名职业人员驻点开展常态化救助服务,累计服务困难群众5000余人次。
信息来源:临平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