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常见的真菌性叶部病害,防治需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 合理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类、薯类)轮作,减少田间病原菌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
–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 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氮肥过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
– 及时清除病叶、残株,秋收后深翻土壤,减少病原菌越冬场所。
二、化学防治
– 防治时机:在病害发生初期(叶片出现少量病斑时)及时用药,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提前预防。
– 药剂选择:
– 常用药剂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代森锰锌等;
– 可选用复配制剂(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增强防治效果;
– 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施药技巧:采用喷雾方式,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和中下部叶片,每亩用药液量30-50升,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其他措施
– 监测预警:定期巡查田间,观察叶片是否出现典型病斑(大斑病病斑大、呈梭形;小斑病病斑小、椭圆形),及时掌握发病动态。
–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衣剂(含杀菌剂成分)包衣,减少苗期染病概率。
怎么样经过上面的分析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