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多面手”早玉珍——在蚕桑田里书写奋斗人生

傈僳族“多面手”早玉珍——在蚕桑田里书写奋斗人生

原深入了解:傈僳族“多面手”早玉珍——在蚕桑田里书写奋斗人生

早玉珍在采摘桑叶。

在盈江县卡场镇黑河村黑河一村民小组的蚕棚里,傈僳族妇女早玉珍正忙碌着,她眼中满是期待:“等这批茧子白透了,今年的收成就稳当啦!”从家庭主妇到养蚕“土专家”,从党员先锋到文化传承者,她用奋斗勾勒出新时代女性的立体画像。

破局:不被定义的“家庭主妇”

早玉珍不甘被“家庭主妇”的标签束缚,总想着“干出点事务”。2017年,卡场镇党委、政府引进种桑养蚕产业,提出建设“万亩蚕桑示范乡镇”的目标,她敏锐地抓住机遇,成为黑河村首批“吃螃蟹”的人——种下5亩桑树,一头扎进蚕桑产业。

2019年,农作物病害频发,导致桑叶减产、蚕茧欠收。为打破困局,她奔走于农田、基地和政府之间,向技术人员“蹲点”请教,从书本、网络钻研学说聪明,并在蚕棚里反复实操。她的桑园从5亩扩大到15亩,年收入从5000元跃升至40000元,还成了村里首个买小汽车的农户。凭借过硬的技术,她被聘为卡场镇小蚕共育基地技术员,将经验倾囊相授。她说:“业精于勤,咱妇女也能在田地里闯出一片天。”

 初心:党员身份下的“共富答卷”

2017年6月,早玉珍光荣加入中国,从此成为黑河一组党支部里的“永动机”。她积极带领其他党员同志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美化乡村;疫情期间,她加入女子巡逻队,夜间坚守卡点。就连政策宣传,她也带着傈僳族的爽朗幽默:“我们妇女能顶半边天,你们男同志可得跟上!”在她的带动下,黑河一组党支部活力满满,充满了欢声笑语。

她深知个人富不算富,从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桑枝、观察蚕病,到上门解决养蚕难题。在她的带领下,黑河村桑园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到300亩。她还经常奔走于周边村寨,让50余户农户搭上“蚕桑快车”。如今,她既是群众口中的“土专家”,更是拎着技术包走村串户的“共富带头人”,用行动书写着党员的初心答卷。

 传承:守住民族的“根与魂”

“乡村要美,得美在文化里。”作为傈僳族人,早玉珍把传承民族文化当作使命。寒暑假,她在自家院子开设课堂,教青少年弹三弦琴、跳三弦舞;火把节、“三八”节,她牵头组织歌舞表演、民俗活动,让村民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傈僳族的歌声笑声从村寨飘向远方。

“妇女别困在灶台前,走出来才能给孩子做榜样。”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妇女摘下围裙,主动参与种桑养蚕、文体活动等,不仅为乡村注入活力,更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家乡建设,用双手创新美好生活。

从桑园到蚕棚,从党支部到村寨,早玉珍用双手编织产业蓝图,用初心点亮共富之路,用歌舞传扬文化之魂。这位傈僳族妇女的多面人生,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力量,展现了员的风采,让乡村振兴的图景在每一个奋斗的日子里,渐渐清晰,越发璀璨。(记者尹以沛通讯员邵瑞薇郑庆玲段春凤)

来源:德宏团结报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