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系”在追星语境中,特指一种粉丝深度参与并见证偶像从素人阶段逐步成长为明星的追星模式。其核心在于粉丝与偶像共同成长的长期陪伴关系,下面内容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运作机制
1. 成长见证与参与感
偶像通常从青少年时期(甚至儿童期)开始接受培训,粉丝目睹其从青涩新人到成熟艺人的蜕变经过,涵盖唱跳技能、舞台表现力乃至个人气质的提升。
粉丝通过投票、打榜、应援等方式直接影响偶像的进步轨迹(如出道机会、资源获取),形成“亲手培养偶像”的参与感。例如《偶像练习生》由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出道,被称为“全民制作人”模式。
2. 情感联结的独特性
相较于传统追星,养成系更强调“陪伴式成长”,粉丝投入的时刻与情感成本更高,易形成类亲属关系(如“妈粉”视偶像如孩子)或亲密伙伴关系。
偶像公司刻意强化这种联结,例如要求练习生定期分享日常生活、学业进度,让粉丝产生“共同养育”的错觉。
二、粉丝类型与经济行为
1. 粉丝群体画像
妈粉(占比高):以“养育心态”支持偶像,关注其身心成长,典型行为包括督促进修、赠送生活用品(如粉丝曾寄牛奶助TFBOYS长高)。
女友粉:将偶像视为理想伴侣,多见于偶像成年后,消费集中于商务代言、互动活动等。
Z世代主力:72.2%的Z世代会为偶像作品消费(专辑/演唱会),超半数购买代言产品,形成“为爱付费”的粘性经济。
2. 消费驱动的粉丝经济
粉丝通过多种方式投入资金:作品消费(72.2%)、商务代言(56.8%)、应援活动(51.1%)及比赛打投(40.3%)。
规模化应援凸显经济价格,如王俊凯18岁生日时,粉丝包揽飞机广告、星星命名、全球地标LED屏祝福等,耗资巨大。
三、产业模式与争议
1. 商业逻辑与资本运作
娱乐公司(如时代峰峻)通过选拔低龄练习生,以“免费培训+粉丝供养”降低成本,利用粉丝情感绑定实现长期盈利。
品牌方借养成系偶像精准触达年轻消费者,形成“偶像代言-粉丝买单”的营销链条。
2. 社会争议与潜在难题
过度消费与价格观异化:部分粉丝陷入“800倍追星”(偶像未出道即幻想其登顶),盲目投入金钱精力,易被资本收割。曾批评饭圈乱象侵蚀青少年价格观。
偶像人设风险:未成年偶像可能因过早曝光失去正常成长环境,且一旦曝出负面行为(如辱女、恋爱绯闻),会导致粉丝情感反噬,如时代峰峻三代成员余宇涵因争议火速退团。
性别权力结构:有见解指出,养成系本质是男权与资本合谋,将女性塑造为“无偿男宝妈”,通过贩卖性幻想(如媚粉、卖腐)维持经济循环。
四、拓展资料
养成系追星是以参与式陪伴为核心、以情感经济为支撑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既满足了粉丝的情感投射与成就感,也催生了规模化的产业链,但需警惕其可能助长的非理性消费、价格观扭曲及对艺人身心健壮的侵蚀。未来行业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寻求平衡,引导粉丝文化健壮进步。